前 言

2003-10-27 16:55

生活在世界屋脊的中国西藏自治区妇女,占西藏人口总数的51%,其中95%以上是藏族,此外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和deng人、夏尔巴人。全区妇女人数已超过100万。
   
在旧西藏,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藏族妇女生活物在比中世纪欧洲更加残酷酷的封建农奴制度之下。她们被统称为「吉麦」,意思是「最低贱的人」。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后,藏族妇女一步跨仟年,从农奴、「吉麦」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在她们中间诞生了藏族历史上第一代女干部,第一代女工,第一代女医生,第一代女教师,第一代女科技工作者。
   
跨入80年代,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藏族妇女中涌现出了女企业家、女经理、女律师,以及通晓国际贸易的女翻译,在大洋彼岸中国留学生队伍中也出现了藏族姑娘。
   
今天,西藏妇女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半边天」,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参政议政,做国家的主人
   
在旧西藏,90%的藏族妇女是「差巴」、「堆穷」,即农奴;5%的藏族妇女是「朗生」,即世代家奴。旧西藏通行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十六法典》,把人分成三等九级,规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法典规定「人有等级之分,因此命价也有高低 。」上等上级人如王子、大活佛等,其命价与尸体等重的黄金相值;而下等下级的人如妇女、屠夫、猎户、匠人等,其命价为草绳一根。也就是说,妇女的性命和一根草绳的价值一样微不足道。法典中还规定:「勿予妇女议论国事之权」,「奴隶与妇女不许参与军政事宜」,这完全剥夺了妇女参政议政的权力。


「旧西藏妇女的地位最低,不要说奴隶,就像我这样的贵族妇女也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现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阿沛 才旦卓嘎这样说。
   
今天,藏族妇女和其他各族妇女一样受到宪法的保护。宪法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1992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根据宪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保护妇女权益的专门法规。其中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积极培养和选拔女干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任用干部时必须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女干部。」
   
西藏妇女依据国家法律给予的权利,走上政坛参政议政。目前,全区女干部人数接近1.9万人,占干部总数的34%,高於全国女干部占30.26%的比例。自治区区一级(相当省级)的女领导干部共6人,全是藏族。基本上每个地区、市、县都有藏族女领导干部。据1991年统计,西藏自治区区级女领导干部占10.5%,高於全国省级女干部所占6.25%的比例。西藏自治区地区、市一级女领导干部所占11.6%,亦高于全国地市级女干部所占14.11%的比例。女干部中绝大多数是藏族。
   
现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次仁卓嘎,曾经是个农奴。她说:「我1943年出生在山南泽当一个农奴家里。阿妈生我时大出血去世了。我是姨妈带大的。从7岁到13岁,我一直在头人旺堆家当小保姆,成天背水、背孩子,洗尿布,还常常受毒打。1955年,解放军在泽当建立了第一个卫生机构──泽当医疗队。第二年我辞去差役,到医疗队当护理员。不久医疗队扩建为山南人民医院,收我和另外几个藏族青年进了医疗培训班,我学会了常用药的识别和用途,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藏族有句谚语:?不种青稞哪来的酒?,?只有盛满东西的袋子才能站立起来?。以后,我获得机会,先后到西北民族学院医务系和北京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学习。1971年我当上了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1980年担任卫生厅厅长的工作。」
   
不少人说,次仁卓嘎是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位元老。她60年代到农村、牧区为农牧民防病治病,7O年代在城市、地区建医院,建防疫站,培训医务人员,80年代有计划地在地区、县两级建立妇幼保健院,系统地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争取更多的国际组织的人道主义援助,加快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次仁卓嘎在每个时期的努力都是卓有成效的。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藏族人口的增加,都与次仁卓嘎的辛勤工作分不开。藏族人民说:「次仁卓嘎是个实干家,她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
   
人们爱戴次仁卓嘎,1993年底补选她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次仁卓嘎分管文化、卫生、教育方面的工作。在她的领导下,全自治区开展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强化免疫综合防治工作,为209万人次进行了预防接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后,次仁卓嘎积极领导、组织 《教师法》在西藏自治区的实施工作。
   
在次仁卓嘎担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之前,巴桑是第一位担任这一职务的女性。

巴桑的父母都是奴隶。巴桑在旧西藏当过9年奴隶。她8岁那年,传染病夺去了她母亲的生命。10岁胡炸,她被母亲生前的领主叫去当奴隶。12岁又被领主送给了拉萨的另一家贵族,继续当奴隶。她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奴隶就像会说话的牲口,被随意使唤、打骂、买卖,一点人身自由都没有。吃不饱饭,衣不遮体,没有鞋穿。我几次站在河边想,只要让我再见亲人一面,我就死了算了。1951年解放军到了拉萨。村子对面是解放军的八一农场。我看到那里的人自由自在地工作、生活,我太羡慕了。于是我产生了逃跑的想法。1956年,我19岁那年,我又被主人毒打了一顿。这天夜里,我终於逃跑了。白天躲在山上,夜里赶路。五天六夜后,我跑到了当雄机场找到了解放军。我原名叫格桑。我怕被送回去再当奴隶,没敢用格桑的名字,改用巴桑的名字报名参加修路,从此结束了长达9年的奴隶生活。1957年我被送到内地读书。1959年回到西藏,在山南地区参加了民主革命。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奴隶得到解放 。」
   
巴桑是百万翻身农奴中的一员。她得到自由後勤奋地学习,忘我地工作。1971年,34岁的巴桑担任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工作,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她是中国共产党十大、十一大代表,十二大中央委员,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全国第四届、五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从7O年代初到今天,巴桑参与了西藏自治区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也为西藏发展的长远规划提出过很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她是藏族人民十分熟悉、十分敬重的领导干部。
   
1993年西藏自治区第六届政协换届选举中,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副书记巴桑当选为自治区政协第一副主席。
   
与巴桑同时当选为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的藏族妇女还有唐麦 贡觉白姆、尧西 索朗卓玛、才明卓玛。
   
唐麦 贡觉白姆是原贵临波的女儿。她1950年参加工作,曾经在西藏军区干部学校任教员,后来担任拉萨市妇联副主任,自治区妇联副主任。
   
尧西 索朗卓玛是已故十世班禅额尔德尼 确吉坚赞大师的母亲。
   
才旦卓玛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一级演员。她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西藏文联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作用。西藏自治区政协是西藏各族各界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1993年选举产生的西藏自治区第六届政协主席、副主席共19人,其中有4位副主席是藏族妇女,占21%。
   
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是西藏自治区的最高权利机关。在历届自治区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中,都有一定比例的藏族妇女。1993年选举产生的30名自治区人大常委中,有5位妇女,藏族妇女高世珍、杨金、鲁生,纳西族妇女措姆,夏尔巴人拉木,占自治区人大常委总数的16.6%。桑顶 多吉帕姆.德钦曲珍当选为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52岁的桑顶.多吉帕姆.德钦曲珍1947年被选为桑顶寺第十二世活佛。她曾经是自治区第四届、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一届至第五届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是一位受藏族人民尊敬的妇女。

在西藏人民政府中担任厅局长,在地区行署担任地区专员的藏族女消级40人,拉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高世珍,山南地区副专员卓嘎,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索娜,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纳西族妇女措姆等,都是很出色的干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有藏族妇女,她们代表藏族妇女行使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力。
   
农奴出身的索朗是来自日喀则地区的妇女。她毕业於西北民族学院。作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每次到北京开会前,她都要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准备好提案。1988年,她和其他代表一起提出了开发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的「一江两河」提案,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并且列入国家第八个五年计划。从1991年开始,国家投资十亿元,在一江两河流域河谷地带进行综合开发工程,把这一地区逐步建成西藏的商品粮基地、副食品基地、轻纺手工业和食品工业基地以及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索朗等人提议开发中尼(尼泊尔)公路,以利於发展经济,开展旅游事业。1991年已将中尼公路由土路修成柏油路。在「第八个五年计划」中,国家从1991年开始投资十几亿元,整治改建青藏、川藏、黑昌、中尼4条主要公路干线。索朗还提出了关於保护西藏免费医疗制度的连续性的议案,也被采纳了。

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扎西拉姆是昌都地区的藏族妇女。1988年当她第一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就代表当地群众提出两项议案:修复废弃了的邦达飞机场;昌都达玛拉公路积雪多事故多,建议改道。1990年,扎西拉姆的议案得到回答:国家从1991年开始投资扩建邦达机场;拨款两亿元整修康藏公路。目前邦达机场扩建工程已进入尾声,人员正在培训「,预计不久将与拉萨、昌都、成都通航。

1993年,拉萨市第一小学校长、藏族妇女白珍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当国家主席江泽民到西藏代表团参加讨论时,白珍向江泽民主席反映当前教师待遇太低,并呼吁全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尤其是领导要把教育真正放到工作议事日程上。江泽民主席赞同地说:「你讲得很好。」许多全国人大代表都对发展我国教育这个问题提出各种看法、建议。为此,全国人大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政府也为发展教育制定一系列政策,探取了一系列措施。

选举各级人民代表是公民的权力,西藏妇女积极参加选举活动。1988年选举五届人大代表时,那曲、林芝、山南、日喀则地区和拉萨市共有78.48万选民,参加选举的选民73.68万人,妇女参选率高於90%。

在西藏各级人代会中都有女代表。跚弓办案选举出来的。每次开人代会,她们都经过充分的准备,带着群众的呼声走进会场。堆龙德庆县县人大代表中女代表占15%。

藏族妇女不仅有了目己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干部,还建立了自己的组织。1953年3月8日,拉萨爱国妇女联谊会成立,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妇女组织。1960年6月,西藏妇女召开了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成立了西藏妇女联合会。妇联组织从自治区到地区、县、乡、村都有自己的网络。30多年来,西藏妇女组织在维护和代表妇女权益,组织广大藏族妇女参加建设,参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几年妇联在农村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活动;在城市中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在城乡开展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活动,受到广大藏族妇女的欢迎,妇联被妇女称为「娘家」。

婚姻自由,家庭和睦
   
对于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婚姻,69岁的次仁拉姆感触最深。她说:「时光的流逝能让人忘却一些记忆,可是我当奴隶的昨天,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就像是一场恶梦」。
   
次仁拉姆的父母是家奴。他们在桑林生下了她。她一降生就是小家奴,归领主所有。她12岁那年,领主把她带到结巴,从此次仁拉姆再也没有见到过她的父母。
   
在苦海里次仁拉姆长大了。25岁那年,也就是1951年,领主家来了客人,随身带了几个奴隶,其中一个小个子经常帮助次仁拉姆干活。他们彼此相爱,悄悄地结为夫妻。不久次仁拉姆有了身孕,她既高兴,又恐惧,因为家奴没有婚姻自由,婚姻要领主决定。
   
有一天,他们的事情被领主发现,领主说次仁拉姆坏了他的家规,脏了他的庄园。几天后,他们把次仁拉姆的丈夫带走了,再没有回来。次仁拉姆怀着孩子,照样从日出做到日落。藏历4月15日恰逢朝佛转经的圣洁的日子,次仁拉姆在牦牛圈里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儿子依然是家奴,依然归领主所有,只是他比次仁拉姆更苦,连目己的父亲都没有见过。
   

又过了几年,次仁拉姆和同一领主的另一位家奴结了婚,在牛圈里生下了第二个儿子。领主得知後又不同意这门婚事,要把次仁拉姆的第二个丈夫卖给别的领主。幸好这时民主改革工作队到了当地,次仁拉姆的第二个家庭才没有被拆散。
   

民主改革後,次仁拉姆分到了房子、土地。第二年开春,次仁拉姆组织了全西藏第一个朗生生产互助组。以後她当了劳动模范,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人们开始知道她的名字。

次仁拉姆说:「其实我还是我,还是那个次仁拉姆,只是乾坤颠倒了。父母叫我次仁拉姆,是因为?次仁?在藏语中是长寿的意思,?拉姆?是仙女的意思。在过去,我只不过是一个苦命的家奴,今天我可真的成了长寿仙女了。」

在旧西藏,奴隶主掌握着农奴生、死、婚嫁大权。农奴、奴隶没有婚姻自由,他们的婚姻由奴隶主决定。如果不是同一农奴主的男女农奴结婚要缴纳「赎身费」,有的是采取男换男,女换女的交换,有的是婚嫁後,夫妻双方的领属关系不变,将来生男孩归夫方领主所有,生女孩归妻方领主所有。奴的子女一出生,就登记入册,注定了终身为农奴的命运。旧西藏在婚姻、家庭形式中还保留着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和不定配偶等原始群婚的残余。一妻多夫普遍地流行在贫苦家庭中,就是兄弟共妻,这种婚姻家庭形式在旧西藏约占24%。一夫多妻主要在贵族中流行,约占5%。妇女在上述两种婚姻家庭形式中,都没有平等、自主的权利,他们被当成生育机器和玩物。旧西藏男女比例为48:52,加上有相当数量的男人当喇嘛,不准结婚,又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实行一妻多夫制,因此造成了无对偶妇女过剩,这是形成不定对偶婚姻的一大因素。在农牧区常有未婚妇女带着两三个孩子。这样的母亲独自承担着抚养孩子的全部义务,男方却不负任何责任。这是男女不平等的又一现象。

实行民主改革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西藏自治区制定了《关於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变通条理》,法律中规定在西藏「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藏乡妇女获得了恋爱自由、结婚自由。

如今藏族青年的生活像烂漫的山花。假日的罗布林卡是青年人热恋的地方。每到节:假日,许多成双成对的男女青年在那里谈情说爱。现在的藏族青年比父辈更重视双方情感的交流。央金是一位女大学毕业生,爱上了一位农民家庭出身的小个子,央金的父母希望央金另找婆家,央金不肯,说:「两人情投意合是最重要的。」

20岁的藏族姑娘已经出落得像草原上盛开的格桑花了。她的家在仲巴,那是藏族人民的母亲之河雅鲁藏布江的源头,海拔47OO米的高原牧场。两年前,扎西爱上了一个剽悍的牧民小个子。父母都尊重她的选择,也喜欢未来的女婿。父亲旺堆为女儿准备了一份丰厚的嫁妆。扎西出闻那天,数十人的迎亲队伍後边还有浩浩荡荡的牛羊。送走了扎西,旺堆感叹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可真幸福,他们自由恋爱,自由结婚。我们当年成婚是牧主说了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是女2O岁,男22岁。西藏实行的《关於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变通条例》规定女18岁,男2O岁就可以结婚,放宽了结婚年龄。

在现代藏族家庭中,由於法律规定男女平等,由於藏族女参加工作,参加生产,在经济上有独立的收入,因此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家庭中,夫妇共同理财,共同分担家务,共同抚养、教育孩子。一位叫米玛吉巴的女工说:「我对丈夫最满意的是无论什么事情他都和我商量,什么家务活都一起做。」一位在拉萨地毡厂工作的小伙子说:「我的妻子很有主见,也很能干。在我们家,谁说得对,就照谁的办 」。

藏族妇女玉珍在拉萨八廓街上是一位十分能干的女人。她在街上摆了个货摊,在小巷里又开了一个商店。她看摊,丈夫守店。她热情爽朗,丈夫沉默寡言。出门进货的事由她干,每年她都要到樟木口岸进货。她和她的的丈夫有3个孩子,家中她的发言权最大。

格桑梅朵是一位藏族歌唱家。1980年她在四川成都军区文工团工作时认识了一位英俊魁伟的藏族飞行员,热恋之后结了婚。婚后格桑梅朵要唱歌,丈夫要飞行,一个要留在成都,一个要回空军基地。格桑梅朵舍不得放弃事业,可又舍不得离开丈夫。反覆斟酌之后,她决定暂时改行,跟丈夫一起到空军基地去工作。可是她一天也没有忘记她要唱歌,丈夫也鼓励和支持她练歌。

1991年,格桑梅朵的丈夫转业到上海航空公司,成为我国第一位驾驶波音757大型客机的藏族飞行员。也就是在这一年,格桑梅朵重上歌台,在全军文艺汇演中荣获歌唱比赛一等奖。她创作的小品《赛歌场外》也获得一等奖。部队为她记了两个三等功,并授予她上校军衔。1991年对於格桑梅朵来说真是事业、家庭双丰收。

新一代有文化的藏族女青年既追求家庭生活的美满,又渴望事业上的成功。

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对西藏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妇女作出了重大贡献。到1991年底,西藏女职工占全区职工总数的32.5%,在轻纺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系统,妇女比例高达85%。

卡垫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又是一种高雅的工艺品,在西藏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乃东县泽当镇有座卡垫厂,在西藏颇有点名气,厂长德吉曲珍、副厂长次仁穷达是姐妹俩。

1986年她们接管这家卡垫厂的时候,由於过去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姐妹俩改革了经营管理方式。1990年又向自治区贷款50万元扩建了厂房 。她们四出寻找客户。到1991年,这个厂年产值成倍增加,不仅还清贷款,还盈利数十万元。现在该厂生产的卡垫,不仅在西藏各地市场看好,还出口到尼泊尔、德国、美国等地。这家工厂还专门为外国客户制作地毡。在工厂的陈列室里,挂满了五彩斑斓的卡垫样品和自治区、轻工部、国家民委颁发的各种奖状、锦旗 。

谈到卡垫厂的前景,德吉曲珍说:「现代化的企业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我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现在常感到力不从心。我妹妹次仁穷达比我强,她读过中学。为了圆我的梦,我把儿子送到江苏省着名工业城市常州的西藏中学读书。我希望今後有更多有文化的青年来我们乡镇企业工作。」
   
随着西藏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事商业活动的藏乡妇女日渐增多 。经营出色的亚东县供销社副主任,是一位名叫仓决的藏族妇女 。她从1983年起担任此职,主管全社业务。她说「过去藏族女人正眼看看男人都不行,现在女人可以象男人一样干番事业。」仓决根据市场的需求积极组织货源 。1985年到1992年,亚东供销社不仅还清了44万元贷款,还获得利润77.13万元,居日喀则地区同行榜首 。1991年这个供销社被评为「全国财会先进单位」。1993年会决荣获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奖。拉萨的八廓街是到西藏旅游的中、外朋友和朝圣者必去的地方 。环绕着大昭寺,近600米的转经道两侧,店铺、摊位一个紧挨着一个。独具藏族特色的各种日用品、工艺品以及朝圣者所需的用品应有尽有,它使许多旅游者倾囊。所以,众多精明的藏乡妇女看准了这个市场。
   
27岁的白玛在八廓街开店已经6年。她除了经营各种藏族特色的商品外,每年到樟木口岸两次,从那里买回具有东南亚风韵的异国商品。她店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商业活动扩大了藏族妇女经济活动的范围。城镇妇女走向农村、牧区,农牧区的妇女走进城镇,这种城乡间的商品交流活动既活跃了市场,又锻炼了一代经商的藏族妇女。拉萨城关区个体商人仓木拉远赴上海、广州、杭州等大城市进货,并且与这些大城市建立了商业联系。她的生意越作越大,从几千元到十几万元 。据统计,拉萨城关区4937名个体工商者中,藏族妇女占55.1% 。不光在拉萨,在日喀则、樟木口岸,在林芝、那曲,到处可以见到经商的藏族妇女,甚至在西藏国际性商业谈判中,也能见到藏族妇女。仁倩曲珍是西藏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厅翻译。1991年她毕业於加拿大温哥华大学社会科技大学。她的成绩优异,3家加拿大公司要高薪聘用她。可是仁倩曲珍还是回到了西藏 。两年来,她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对外贸易洽谈的翻译工作。
   
西藏农业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初步走向现代生产,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 。而今天,科技兴农已经进入藏族农牧民的家庭,越来越多的藏族妇女走上科技兴农的道路。
   
安子是洛扎县无人不知的种田能手和最优秀的育种专家。70年代初,安子从乃东县农业技术培训班学成回乡后,每年为生产队培育2000公斤到2500公斤良种 。到1979年,她培育出来的种子试验品已有30多个 。
   
为了把培育的良种推广出去,安子先在自己家长期承包的6.2亩田里进行引种试验 。她试验成功的青稞良种和冬麦良种陆续进农民的田地。她采用常规选能培育出来的「安子一号」青稞良种和「嘎波春麦」,成了洛扎县农民最欢迎的良种 。选用安子培育的良种的农户,亩产由200多公斤增加到430公斤左右 。乡亲们说:「安子培育的种子,我们最信得过 。」安子是第三届、第四届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三八」红旗手和自治区劳动模范 。可安子说:「我仍然是农民,一个种田的女人。」
   
为了在西藏农村牧区普及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培养出更多的安子,1988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妇联在广大农村、牧区开展了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活动。全自治区有15.7万名妇女参加了各种文化夜校,和实用技术培训班,90%以上的妇女掌握了两至三门农牧业实用技术,为生产致富创造了条件 。
   
达孜县穷达乡的次仁白姆依靠科学种田养畜,连年获得丰收 。她已经向国家出售余粮65公斤,牲畜百余头 。1992年她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跑运输,年收入近万元。次仁白姆是穷达乡副乡长。她家生活富裕后没有忘记帮助困难户脱贫 。德庆的丈夫早逝,她一个人要抚养4个未成年的孩子。次仁白姆帮她翻地种田,收麦运麦 。德庆的孩子有一次突然患急病,次仁白姆开着拖拉机把孩子送到80公里外的拉萨市医院抢救。
   
在次仁白姆带领下,全村人民的生活一年好似一年 。1992年全村人均收入672元 。藏历元月十五是燃灯节,藏语称为「坚阿曲巴」,次仁白姆和村民们在麦场上围着一缸青稞酒跳起了欢快的「果谐」<即手拉手的圆圈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在西藏响起 。藏族女科技工作者在各个领域勤勤恳恳地工作着。34岁的仓决卓玛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女科技工作者 。1988年,她调到自治区科委所属的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开始从事野生动物资源研究。她学习的专业是兽医,要研究野生动物难度很大。但是西藏高原得天独厚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激发了她浓厚的研究兴趣 。
   
探寻野生动物的奥秘必须走向大自然。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组织的每次野外考察,仓决卓玛都参加。羌塘草原北部气候恶劣,水源奇缺。考察组在千里考察中常常碰到狂风暴雪或因迷失方向而险入困境。有时大雪淹没帐篷,一连几天吃不上热饭,喝不到开水 。仓决卓玛和男的一样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羌塘高原野生动物考察共进行了4次,共统计高原野生动物3万只,其中属於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哺乳动物2.83万只。在26万平方公里的羌塘高原留下了仓决卓玛坚定的足迹。
   
仓决卓玛和她的导师顾滨源教授合写的论文《西藏黑颈鹤越冬生态学的研究》,她与郭刚军合写的《夏季羌塘地区野生有蹄类动物研究》和她独自撰写的《西藏林周县黑颈鹤越冬地澎波县自然保护区的概括》等论文,为研究和保护西藏高原珍贵野生动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993年底,仓决卓玛参加的西藏高原野生动物研究所与美国纽约动物学会国际野生动物保护部共同完成的课题《西藏羌塘高原珍稀哺乳动物研究》获得了西藏自治区第五届科学进步项目一等奖,仓决卓玛和她的导师顾滨源教授等11名中国和美国科研工作者获一等奖。
   
在藏族妇女中有不少像仓决卓玛这样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她们为西藏的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据了解,目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藏族妇女,占全区高级技术职称人数的18%以上 。
   
发展女子教育,培养妇女人才
   
「我的家在农村。我妈妈曾经是农奴,她从来没有念过书。我是我们家第一个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免费。」西藏大学91届数学系女大学生像穷穷一样这样说。在西藏大学有许多女大学生像穷穷一样来自农村、牧区。穷穷的同学共有1037人,其中女同学443人,占42% 。藏族学生占全校学生80%左右 。全校教职员工591人,女性有277人,藏族教职员工占的66.3% 。
   
1989年国家投资建成的最具藏族特色的藏医学院,用藏语授课,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藏族,女同学占三分之一 。91届女学生德吉说:「要是倒退40年,我们这些女生根本不可能学习藏医藏药。在西藏,藏医倍受尊敬,人们称之为?能拯救生命的神?。而在旧西藏,女人被视为?不祥之物?, ?一半是人,一半是鬼?,是不允许学习藏医藏药的。我们是十分幸运的一代女性,就像我的名字一样 。」(德吉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幸福)。
   
藏医学院有不少女教师,她们普遍认为女学生学习格外刻苦。背诵6.7万字的《四部医书》是学习藏医的基本功,女生的背诵成绩一般比男生好,或许是因为她们深知走进藏医学院大门是多么不容易!
   
国家对西藏实行免费教育。藏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全部由国家承担。这种优惠政策在全国仅限於西藏。在旧西藏,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更谈不上有大学,现在西藏有大学4所 。1993年在校大学生有2240人,各大学女大学生的比例在30%至40%之间 。藏族女大学生学习普遍比较用功,不少人成绩优秀。毕业於西藏大学英语系的藏族女大学生穷达现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就读 。西藏第一位留学美国的博士生是西藏大学培养的年轻的化学女教师央珍 。1989年,中央民族学院首届集中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有9名藏族青年,其中藏族女生2人,拉毛措和杨清芬,她们都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
   
在旧西藏,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当时的寺院教育、 旧式官办的学校和少量私塾馆均排斥女性 。女子教育在西藏几乎等於零,绝大多数藏妇女是文盲 。
   
西藏和平解放后第一批接受教育的藏族妇女是身为奴隶、农奴或佣人,而又不甘於命运摆布的女性 。原《西藏日报》藏文版副总编拉珍就是她们之中的一个。
   
拉珍10岁那年,一场瘟疫使全村人死了一半,她的父母双亡 。拉珍只好给别人放牛 。1951年解放军一支先头部队经过她的家乡,他们帮助藏民背水,背柴,贫苦农奴称他们「菩萨兵」。部队里有一位藏文女翻译让拉珍羡慕不已。部队走后,拉珍决定参军。她一个人在大山里走了三天三夜才找到了解放军。拉珍参军后跟着部队到了拉萨。修筑青藏、川藏公路时拉珍当过宣传员。因为她年龄小,部队送她到西藏军区干部学校学习 。1956年她又被送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读书 。1959年,拉珍作为第一代藏族女学生毕业后回到西藏,到创办不久的《西藏日报》藏文版工作,一干就是30年 。
   
1961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央民族学院开办了古藏文研究生班,为研究古藏文培养专门人才 。在这个研究生班里有一位女生叫格桑,她是奴隶的女儿,现在在西藏大学任教。拉珍、格桑和她们的同学是藏族第一代女知识分子 。西藏当地的现代化正规教育是从西藏和平解放后开始的,而西藏女子教育迅速发展是在民主改革之后 。翻身农奴把自己的女儿送进了小学、中学、大学,在西藏历史上有了第一代藏族女小学生,女中学生,女大学生 。1959年到1988年,西藏共培养出大学生9307人,中学生6.17万人,中专生1.71万人,小学生22万人,其中不少是女性 。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其中第六规定:「凡年满6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在第十二条中规定「国家在师资、财政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再次强调了女童入学问题 。从1985年起,西藏自治区对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实行包吃、包穿、包住的政策,在广大农牧区学校推行寄宿制,女童入学率呈上升趋势。1993年,西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60.4%,比1986年增长了20% 。
   
为了帮助西藏发展教育,在内地兴办了西藏中学、西藏中专和西藏班。目前有1.1万名藏族男女学生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国家19个部委所属的75所学校学习 。他们的衣、食、住、学费由国家承担。1992年秋,首届毕业於内地的藏族高中生279人,参加了全国高校的招生考试,全部升入高等院校。另外600名中专毕业的藏族学生回西藏参加建设。
   
从天津第二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女青年索南卓玛到家乡后,看到日喀则市只有两所幼儿园,无法满足学龄前儿童入托的需要。她想到要提高藏民族的文化水平,必须从娃娃做起,于是她创办了日喀则市第一所民办幼儿园 。开园半个月就有近百名儿童报名。
   
不仅城市居民重视学前教育,乡村农民近些年来也重视学前教育。1982年,次仁卓玛在山南地区泽当镇办起了第一所农民幼儿园 。10年来,这所幼儿园向山南地区重点小学输送了500多名农民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些人考上了内地西藏中学。
   
1989年10月起,中国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实施「希望工程」。这是一项使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新获得学习机会的事业 。「希望工程」1992年6日起在西藏实施 。到1994年初,共集资197万元,援建「希望小学」8所,希望班两个,使1000名失学孩子回到课堂 。在被援助的失学儿童中有不少女童。
   
在父女中扫除文盲是提高藏族妇女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十几年来,西藏各级妇女组织在广大农村、牧区组织了许多扫盲班。早在1978年,格桑曲珍就在乃东县卡多村办起了扫盲班,动员15岁到45岁的文盲参加学习,文盲中绝大多数是妇女。开始参加学习的人不多,可是他们毕业后会记帐,能看懂各种农药、化肥的说明,人变得更精明能干了。从那以后,参加学习的妇女渐渐增加 。到1990年,全村有149人经过全县统一考试,获得了脱盲证书,其中121位是妇女,全村只剩下7未脱盲的妇女。格桑曲珍得了「全国巾帼扫盲奖」。那双金光闪开的奖杯至今放在她家的藏柜上。近五年来,西藏自治区共扫除妇女文盲2.6万人。广大藏族妇女有了文化既有利於发展生产,又有利於培养教育下一代。
   
开拓妇幼保健事业
   
妇女儿童占西藏人口总数的的66% 。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藏民族的繁衍、兴旺和发展。
   
在旧西藏,瘟疫流行,疾病得不到治疗,严重的缺医少药使人口增长缓慢。1931年,西藏人口102万,人均寿命36岁 。妇女儿童的健康更没有保障。妇女生孩子被看成「污秽行为」。她们只能在牛圈、羊圈里生孩子,哪怕是狂风大雪,暴雨倾盆也不许进房间或帐篷里分娩 。婴儿出生时,产妇用没有消过毒的剪刀剪断脐带,用羊毛绳扎住便罢 。原始落后的接生方式使新生儿死亡率高达153%。,许多产妇死于胎盘滞留、产后大出血、产褥热,如遇难产,母婴双亡,几乎无一幸免。由於生活条件恶劣,习俗落后,婴儿死亡率高达299%。
   
西藏和平解放40年,国家投资6.4亿元,兴建医院,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培训医护人员,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并且在藏族全体人民中实行了全国唯一的免费医疗制度。在其他地区仅对干部、职工等一部分人实行免费医疗。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迅速得到控制,疾病及时得到治疗,人均寿命由36岁延长到64岁 。
   
在医务工作者中,有许多受人爱戴的藏族女医生 。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内科主任次仁布藏毕业於北京第二医学院,是西藏第一代女医生。1971年,她到隆孜县日当区下乡工作,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卫生员,解决了当地缺医少药的问题 。她曾经为抢救一个患中毒性痢疾的女孩子,三天三夜没闭眼睛 。
   
次仁布藏有较高的医术,她与英国国立胸科医院的一位教授一起,对5名阳性高山病病人进行了右心导管检查,为研究慢性高山病提供了依据。从1983年以来,次仁布藏一直是中华医学会理事。
   
益西央宗也是从北京毕业的藏族女医生。毕业回西藏后,她曾经在海拔4500米的高寒草原那曲工作过十余年。1977年,那曲地区开展「回顾近三年肿瘤病人死亡」调查活动,她带着两名医师和乡村医生在6个村里进行了1000余人的调查。她边调查,边为藏民治病。有一次,一位产妇因胎盘滞留大出血,处於休克状态,益西央宗步行3个小时赶去挽救了产妇的生命 。
   
70年代以后,西藏在全区建立了三级医疗卫生网,积极培训藏族新法接生员。到1977年,全区已有经过培训、掌握新法接生术的农村、牧区卫生员4379人,接生员1556人 。1980年各地、市所在地平均新法接生率为40%,1985年上升到52.2%,近年又有增加,住院分娩率1984年此1980年提高了40.5%,产前子厢发病率1984年比1980年降低33%,到1985年基本得到控制 。1985年,西藏自治区婴儿死亡率已降至69.07%。。各地医院的妇产科对危害妇女健康的宫颈炎、阴道炎、附件炎等妇科疾病进行普查普治,加强了妇女孕期、产期、哺乳期、经期的劳动保护的宣传。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使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上升 。1959年出生率14.35%。,人口自然增长率8.1%。,人口120.6万;1970年到1974年,人口出生率平均数为25%。,人口自然增长率15.46%。,人口166.12万;1975年到1985年,出生率24%。左右,1983年出生率27%。,自然增长率18.36%。,居全国各省之首。1986年到1988年,平均出生率为23%。,自然增长率 15%。。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西藏人口220万。
   
西藏妇女生育水平是影响西藏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反映,1990年西藏60至64岁妇女终身不育率,(即终身无活产子女)的比例高达17%,意味着平均每100名60至64岁的妇女中就有17位妇女终身没有过活产子女,比终身不育率正常值的2%高8倍,这在人口学上是罕见的。这批妇女的生育旺盛期是在西藏1959年民主改革前度过的,反映出当时较低的生育水平。较低的在婚率和较差的健康状况是相当多西藏妇女终身未能生育的主要原因。 西藏民主改革后,人民生活改善,妇女健康水平提高,一些出家者自愿还俗,结婚生育,终身不育率大幅度下降。1990年55至59岁的西藏妇女终身不育率下降到14.78%;50至54岁妇女终身不育率降到12.19%;45至49岁妇女终身不育率降到10.04%,10年就下降了43%;45至49岁组中还有一部份妇女会生育。40至44岁妇女虽然尚未完全度过生育期,但其无活产子女比例已经降到9.38%,这无疑是西藏人口发展中的进步,是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一个标志。
   
西藏妇幼保健事业,是在一片空白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这一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中,一支专业化的妇幼卫生技术队伍成长起来。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妇幼卫生事业除自治区政府拨款外,还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拯救儿童基金」会、比利时无国界医生组织和瑞士红十字会等国际卫生组织的资助。
   
1985年以来,在拉萨市和山南、日喀则、那曲、林芝、阿里地区,建立了7个妇幼保健院。
   
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的山南地区妇幼保健院共有48名医护人员,其中80%是藏族,80%是女性。副院长格桑卓玛是一位年近5O岁的藏族女医生。她说:「1985年保健院建立前,乃东县婴儿死亡率为142.3%。,孕产妇死亡率万分之七十八点八。推广新法接生后,到1989年,婴儿死亡率降到3O.26%。,孕产妇死亡率降到万分之五十六点二,这几年又有下降。」这所地区级妇幼保健院要对所辖的12个县的妇幼保健工作进行指导,并组织医疗队到偏远山区巡回医疗。
   
1991年格桑卓玛带领医疗队到随结县任容乡海拔4800米的色空村巡回医疗。一行8人除司机外全是妇女。她们为色空村和周围村庄的102位妇女做了手术,还为1500人次看了病 。45天后,当她们要回山南时,乡亲们依依不舍。5个月后,格桑卓玛带着医疗队二进色空村,为102名手术过的妇女进行复查,手术100%成功。乡亲们送去青稞酒、酥油等,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
   
1989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援助下,先后在20多个县建立了县级妇幼保健院。这20多个县的妇幼保健工作迅速发展。昌都地区的洛桑县新法接生率由1989年的30%提高到1992年的80% 。拉萨市区新法接生率达100% 。这20多个县孕产妇死亡率由1989年的万分之七十一点五八下降到1992年的 万分之四十二点七四;婴儿死亡率从1989年的91.8%。下降到61.96%。 。西藏卫生防疫事业发展也很快。西藏和平解放时,藏族人民面临着天花,鼠疫等多种传染病的威协。到1959年,有34.87万人接种了牛痘苗。从60年代初以来,西藏再没有发现天花病例 。1961年,西藏卫生防疫站成立 。到1989年,全区已有防疫站82个,卫生防疫员618人,80%以上的县设有防疫站。许多防疫工作由妇女承担 。
   
从1986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对儿童实施多种传染病的免疫工作 。实施计划免疫后,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 。麻疹发病率1991年比1985年下降99.86%,白喉和新生儿连续6年无病历可报告。
   
为了实现1995年消灭脊灰质炎,2000年消除碘缺乏症的目标,1993年12月和1994年1月在自治区内开展了两轮综合防治工作 。5000多名医务人员在1000个预防接种站开展综合防治工作 。除了对全区儿童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外,还对儿童进行麻疹、卡介苗强化免疫,同时对新婚育龄妇女、哺乳期妇女和学龄前儿童投服碘油胶丸 。这次综合防疫工作共为17.6万余儿童接种了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97.61%;接种麻疹疫苗46.1万人,接种率96.98%;接种卡介苗统58.7万人,接种率94.50%;投服碘油胶丸86.3的万人,为农牧民免费诊治常见病、多发病10余万人次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次仁卓嘎赞扬这次大规模的防疫行动,说广大医务人员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国策。但是在西藏,只在占人口不足4%的汉族干部、职工中提倡和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对占总人口88%的农、牧民,没实行计划生育,只是向他们宣传合理生育和优育。
   
繁荣藏族文化体育事业
   
藏族有着古老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学艺术遗产丰富多彩,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继承、发展、繁荣藏族文化艺术方面,藏族妇女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集藏族民间文学之大成。说唱《格萨尔王传》的着名艺术家中有一位名叫玉梅的妇女。她通过说唱能生动地表现100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玉梅1959年出生在索县 。她父亲是一位有名的格萨尔艺人,早年辞世 。玉梅能说唱70部格萨尔王史诗 。1981年,玉梅被接到拉萨,到1989年,她已经录下了《塔岭之战》等10部史诗,共40万字,为《格萨尔王传》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项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之一 。
   
在当代文学创作领域中,藏族女作家益西卓玛作出了贡献 。她创作的电影剧本《在遥远的牧场上》,短篇小说《美与丑》都曾在全国获奖。她是国家一级作家。继益西卓玛之後,《西藏文学》刊物副主编央珍是文坛新秀,她的长篇小说《玫瑰色的花蕊》已经问世。德吉措姆的短篇小说,白玛央宗的散文,也受到读者的欢迎。
   
人们都说西藏是歌与舞的海洋。歌唱得最好的是才旦卓玛 。她从农奴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先后到五大洲数十个国家访问演出 。1989年她荣获全国「金唱片奖」 。她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和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席 。在才旦卓玛的倡议和努力下,自治区文联和自治区文化厅建立了珠穆朗玛峰文学艺术基金会,以繁荣西藏文化艺术 。1993年8月,首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颁奖大会举行,才旦卓玛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为32名文化艺术家和一个集体颁发了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成就最高奖--珠穆朗玛金像奖。
   
慈仁桑姆是一位藏族舞专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藏族舞蹈教育家 。她是全国舞协成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理事。1956年,慈仁桑姆从西藏来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舞蹈训练班,成为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第一批舞蹈专业的藏族女学生 。6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她编导的藏族舞蹈先後在国内外获奖。她跑遍西藏搜集、研究藏族各种舞蹈,编写了舞蹈教材,结束了藏族舞蹈艺术抵靠口传身授的历史。这是藏族舞蹈的第一本教材,1992年获民族学院教材一等奖。全国十几个艺术院校、艺术团体,都选用这本教材进行训练。
   
如今,慈仁桑姆的学生已有几百人。在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中国舞桃李杯比赛中,她的7名学生先后获优秀表演奖和青年组、少年组的十佳表演奖。年轻的藏族舞蹈家卓玛在第二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大奖,还获得了「全国十佳舞蹈演员」的殊荣,她是慈仁桑姆的学生,中国舞蹈界一颗灿烂的新星。卓玛像她的老师慈仁桑姆一样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家乡。每年她都要回到养育她的那片土地,去感受藏文化的博大精深。她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赋予藏族舞蹈新的生命 。她在自己的舞蹈中融入踢踏、旋子等藏族民间舞蹈的成份,把原来自娱性的舞蹈变成一种奔放的,具有美学意识和浓郁民族气息的舞蹈。她的舞蹈《珠穆朗玛》、《雅鲁藏布》、《母亲》和《高原晨曲》等在国内、外舞坛引起轰动 。在一次母亲节的演出中,她用藏语对观众说:「请允许我把我的舞蹈献给远在雪域高原的母亲和所有的母亲。」
   
为了源源不断地培养年轻的藏族艺术人才。西藏大学设立了艺术系。热爱艺术的女青年在那里学习绘画、音乐、舞蹈,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西藏大学展览室陈列的美术作品中,有不少是女学生画的。次仁德吉的油画《三个拉萨姑娘》,德吉央宗的油画《月夜》,都透着浓浓的藏族风韵。
   
翔秋志玛是一位优秀的藏族女画家,她的作品中有藏族唐卡画,也有油画、版画。她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参展,还先后到日本,阿尔及利亚和香港展出 。翔秋志玛的名字编入了《中国美术词典》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1992年隆冬,北京舞台上出现了一支来自世界屋脊的时装表演队。这支由9位藏族女青年组成的拉萨时装表演队是第一次走出国,第一次来到北京。8名模特中,有西藏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有藏剧团、歌舞团的演员,有武术队员。她们带来了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的服饰表演。
   
有歌有舞的表演结束后,24岁的舞蹈演员拉姆说:「有人不了解西藏,以为今天的西藏仍然封闭,其实不是这样 。我们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服饰表演,让大家了解现在西藏的发展,了解西藏人的心灵,古老与年轻,传统与现代,在西藏这块土地上都存在 。我们追求美好,渴望发展,我们站在世界屋脊上遥望外面的世界 。
   
在世界上站得最高的女子是藏族女登山运动员潘多 。1957年7月7日,潘多和西绕、齐米、查姆金一起登上了5746米的幕士塔格峰,打破了法国登山家克.郭刚创造的5456米的女子登山世界记录 。1974年,农奴出身的潘多已经36岁,是3个孩子的妈妈。听说要征服世界第一峰,她毅然报名参加 。经过11天生与死的搏斗,终于在5月27日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实地测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海拔8848.13米 。潘多横卧在珠峰顶的冰雪上,做了心电遥测,取得了人类在地球之巅的第一张心电图。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今天,有许许多多的藏族妇女像潘多一样,在各自的领弓域努力攀登,她们像潘多一样具有足够的勇气和胜利的信心。
   
结束语
   
1951年到1994年这4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西藏妇女却在这短短的43年中完成了从努力到国家主人的历史性飞跃。
   
西藏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地位,以及她们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来自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来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来自改革开放,当然也来自西藏妇女自己的努力。
   
尽管这些变化和进步是巨大的,但是,同西藏妇女渴望实现的目标相比,同整个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存在着的差距是很大的。西藏女子教育的水平仍然较低,这影响着妇女更广泛地更好地参政议政,蚕语境基建社和社会发展。西藏的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显著,但是工作面不够广。重男轻女的旧观念在社会上仍有相当的残余。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西藏的历史、地理等条件造成的,已在逐步解决的过程中。
   
十分繁荣、富裕的新西藏,必将出现在?世界屋脊?之上。西藏妇女坚信这一点。